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方向。近日,城建学院的赵竑绯、韩丹萍两位老师带领着筑梦寻光暑期实践队的十二位同学,前往了杭州市萧山区谢径安传化农创中心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锚定乡村坐标,赋能农创进阶
筑梦寻光实践队与谢径安农创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们进行了交流,并从“传统技艺如何与现代农业技术嫁接”“农创项目可持续盈利模式”等问题展开。他们从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角度,阐述了萧山区在推动“政企村农”协同模式中的顶层设计,强调通过农业产业补贴、人才返乡激励等政策,为农创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提出实践队可聚焦乡村非遗技艺的市场化转化,例如将植物染工艺与农产品包装设计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等建议。此次座谈为实践队后续研究提供了政策视角与实操路径,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沟通桥梁。
谢径安传化农创中心的运营模式,以“科技赋能+文化增值”为核心,已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文旅体验的产业链体系。目前中心正推进数字农业平台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环节的精准化管理,同时开发“农创研学”课程,吸引城市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聆听发展需求,探寻振兴密码
实践团队深入径游村,与乡村CEO金逸杰展开座谈交流。金逸杰详细介绍了径游村依托农创中心资源,在产业升级、生态治理、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分享了“政企村农”四方联动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经验。随后,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形式,围绕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议题,与当地村民展开深度对话,累计收集有效问卷一百余份,为后续研究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提升村民幸福感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品味乡土烟火,感受安山魅力
在安山村,实践团队走访了当地的“最美厨娘”。通过与厨娘的深入交流,筑梦寻光暑期实践队了解了厨娘对于未来如何传递当地特色美食的想法,挖掘了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潜力。厨娘以当地传统的烹饪手法,将本地特色食材转化为一道道风味独特的乡村美食,展现出安山村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植物染艺传习,触摸千年之韵
实践团队在谢径安传化农创中心学习了植物染理论课程。老师系统地讲解了植物染的历史渊源、染色原理与工艺流程,从植物原料的选择、色素提取到布料固色,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植物染不只能用新鲜的植物材料,也可以使用植物废弃的枝叶花果,体现了循环农业的生态理念。在实践环节,团队成员利用自己采摘的金盏花和万寿菊等植物制成的天然染料,亲手制作纹样独特的植物染作品。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成员们不仅掌握了植物染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农业融合的创新魅力。
植物科学中心:农创产业价值跃迁,解锁科技农业新图景
活动最后,团队参观了谢径安传化植物科学中心。工作人员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智慧种植技术等内容进行讲解,展示了智能温室、数字种苗工厂、品种试验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成员们近距离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感受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高效与创新,进一步拓宽了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此次实践活动,将传统技艺体验、乡村发展调研与现代农业研学有机结合,为实践团队搭建了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未来,筑梦寻光实践队也将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课题,以实践成果助力乡村发展,为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